首页->公民道德建设

好媳妇王班琴孝老爱亲

来源: 编辑:hunyy_zhangzq 字数:1333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石。作为医生、作为儿媳、作为帮扶责任人……,虽然身份在不断变化,但王班琴心中一直坚持的孝老爱亲原则没有变,用最朴实的行动谱写了亲情和真情的典范。2010年,74岁的公公查出尿毒症,因丈夫工作的特殊性,王班琴用自己弱小的身躯主动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白天在工作岗位上微笑着服务患者,晚上辅导完女儿学习之后,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公公婆婆交心谈心,并及时与省城的医院联系、安排治疗,一到周末就和家人长沙跑,有时碰到丈夫周末加班,她就自己开车和公公婆婆到长沙检查和治疗,因自己身体底子差,每次都晕车严重,可是她都咬牙坚持着,从未有过抱怨;也许是她的勤劳孝顺并没有感动到上天,之后婆婆被查出了心脏病,最终安装了3个支架;母亲患帕金森,父亲出现脑梗。原本照顾患尿毒症的公公就已经让王班琴感觉吃力,同时需要照顾四位患病老人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她时常对丈夫说“我是一名医生,照顾老人的事我很专业,你只管安心工作,不要担心”。从此之后,服侍四位老人已成为她每天的日常工作,但她没有一句怨言,一边操持着家务一边做好医院的工作,一边还要不厌其烦伺候老人的生活、陪着住院看病。王班琴常说:“赡养老人,孝敬老人,关爱老人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在孝敬长辈方面,她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的孝道却无声地滋润着每一位儿女的心田,向我们诠释了孝悌的真义,用她看似平常的举动践行着内心的孝道标准。

  同时,她也像对待亲人一样用真心、用真情对待所联系的山村“穷亲”。2017年,王班琴根据单位安排结对帮扶三墩乡仁里村刘托夫和刘安家两户贫困户。面对两个家庭的贫困现状,她所想的并不是如何完成脱贫任务,而是把自己换位成女儿和姐妹的身份,把灵魂深处孝老爱亲的宗旨作为检验自己帮扶成效的标杆。刘安家的妻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引起脑梗,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常年就医用药。王班琴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助其联系相关部门申请鉴残,并冒着大雨开车接送刘安家妻子到县里进行残疾鉴定,同时帮助其申请了特殊门诊,每月享受200多元门诊药费。刘安家常说“王医生待我们比亲人还亲,遇到王医生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刘托夫是她联系的另一个贫困户,50多岁尚未结婚,与84岁的母亲相依为命,居住在不足60平米的破旧土胚房,老母亲患精神病。面对如此贫困的现状,王班琴多次到三墩乡政府对接政策,落实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建房,并鼓励刘托夫树立生活信心,帮助他争取到生态环保员的岗位,每月可增收500元。同时,她自掏腰包为其添置新的电视机和其他生活物资。对于王班琴来说,周末驱车到50公里外的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是常事,有时是自己一个人去,有时是和老公孩子一起去,把贫困户当做亲人一样,隔了几天就想到山里去看看“亲人”,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帮助的同时,更传递着浓浓的亲情。正是因为有一颗孝老爱亲、无私奉献的心,她还多次组织医院专家团队下乡为老百姓义诊、免费发放药物,为村民上门提供健康服务。她说:因为有缘分才会和贫困户结对子,结了对子就要像亲人一样真心帮助他们。

  王班琴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她用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种美德——孝老爱亲!(岳阳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