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聚焦

如何才能永续“生命之湖”?

院士专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一席谈
来源:岳阳文明网 编辑:hunyy_zhangzq 字数:3044

专家们深入洞庭湖区考察湖泊保护治理情况  图片来源:岳阳日报

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主题报告会现场  图片来源:岳阳日报

中科院院士桂建芳作主题报告  图片来源:岳阳日报

  湖泊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近30年来,由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干扰,湖泊出现了水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面积萎缩以及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和趋势,以及治理成效和存在问题的清晰认识,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科学制定我国湖泊治理及保护的关键所在。

  为总结我国近年来在湖泊保护方面的得失,促进湖泊治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2017年11月23-24日中国科协和湖南省科协、岳阳市人民政府围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在岳阳共同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来自环保、水利、农林、经济政策等领域,从事湖泊研究、湖泊保护与管理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就目前我国湖泊环境状况与发展趋势以及对策措施进行了研讨。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岳阳,坐拥洞庭湖、南湖、东风湖等众多湖泊以及上千条纵横交错的河道。科学治水,既是我市为政之要、更是民生之要。会上,与会专家针对湖泊保护、治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湖泊管理的对策与建议,这也为我市“科学治水”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桂建芳:“生态净水渔业” 科学治水

  桂建芳,中科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生物学基础和相关生物技术研究。

  桂建芳认为,运用“生态净水渔业”技术理念,能够削减水体中氮、磷含量,成功实现湖泊生态修复,对改善和治理湖泊生态有着重要意义。

  据介绍,生态净水渔业模式已经在江苏太湖等湖泊、水库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为水质保护、鱼类群落结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生态净水渔业”将传统渔业“以鱼为中心”转移为“以水为中心”,依赖湖泊、水库天然饵料生物从事渔业生产并通过这种生产活动维护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渔业模式,其内涵包括: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生物多样性得到维护;水质良好;生态系统健康;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产品安全、环境安全等。

  生态净水渔业模式的技术原理与特点是:利用生态位互补原理,合理利用湖泊中饵料生物资源,在维持或减少常规鱼类放养的同时,发展多种名优水产品的增养殖;通过放流增殖,恢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延长食物链,保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把湖泊中没有经济价值或经济意义不大的初级生产和次极生产尽可能转化为名优水产品,以较低的产量获得较高的效益,有利于减轻水环境压力;严格限制草食性鱼类的放养,适度放养河蟹,确保沉水植物覆盖度维持在60%以上,发挥沉水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净化水质的功用。

  范成新: “末端治理”改善水质

  范成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湖泊水土污染及其修复机制研究多年。

  范成新介绍,末端污染是指在自然和人为活动中产生并已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形成对环境的污染。末端治理有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和破坏趋势。

  湖湾是一片三面环陆的湖面,另一面为湖,有U形及圆弧形等。湖湾的封闭性高,单位水体负荷量大,污染物不易扩散净化,污染强度反较其他湖区大得多。湖湾主要末端污染有:藻体、沉积物(底泥)等,水草、鱼类自然死亡也会成为“末端污染”。这些“末端污染”会造成水质恶化、富营养化、藻类水华等。

  范成新表示,运用藻体导流和高效收集技术、底泥翻耕控藻控污技术,综合治理湖泊“末端污染” 能够有效改善湖泊水质。

  据介绍,藻体导流和高效收集技术由智能柔性围隔和大流量富集浓缩抽藻平台两部分组成。由储气系统的充气或排气,可使得一定长度的柔性围隔在数分钟内浮现于水面,使围隔迅速浮现对漂浮藻体进行导流;抽藻平台与陆上输藻管道和藻水分离站联合运行,可高效清除大范围的聚积蓝藻,防止沿岸带聚积蓝藻死亡腐烂污染环境。

  底泥翻耕控藻控污技术,主要是通过污染物质调查以及生态风险评价,综合确定疏浚重污染区域的底泥深度,并将从湖体疏挖或取出的废弃物(蓝藻、淤泥和水草),进行以干化、快腐、去毒、营养调配等工艺操作,形成适合植物或作物生长的基质和土壤并主要用于裸露山体和废弃地的基质化修复,实现泥-藻-草“回源式”资源化。

  何寻阳:“循环种养”源头净水

  何寻阳,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湖泊“健康”的因素之一。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何寻阳认为,现代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能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头保障,也能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湖泊水源。

  循环种养是绿色、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种养结合模式。其典型案例有:“水稻/牧草—肉牛—有机肥—果蔬茶”模式,“生猪—绿狐尾藻—有机肥/饲料”模式,稻田养鱼/虾/青蛙等模式。“循环种养”模式发展方向为“以草代粮”,用优质的牧草取代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让禽畜重新吃回第一植物链,重造人类自然生态下的安全食物链。以天然药用植物取代抗生素,减少抗菌药物在动物养殖中的使用。

  陈求稳:“水华”生态风险调控 保障水环境安全

  陈求稳,2004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生态水力学和环境水信息学研究。

  水华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这些藻类有些产生异味物质,有的产生毒素。其中,蓝藻水华的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最为严重,也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

  围绕湖泊水华及其生态风险,陈求稳研究员及其团队以太湖和三峡水库为主要对象,历经15年,重点研究了藻类水华的水动力机制,预测模型,应急处置和原位修复技术,以其提升湖泊、库区水源地及重要水体水质安全。

  陈求稳认为,建立三维生态动力学和水华预测模型,为入湖污染负荷消减及水华应急处置提供定量化支撑。集成“流域源控制+岸边生态修复+生物调控+底泥修复”的多层次治理技术,湖泊水华可以有效控制。

  专家呼吁:统筹湖泊管理 永续生命之湖

  在此次论坛上,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云国教授等专家们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与管理”、“湖泊流域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转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4个专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并到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洞庭湖博物馆工程、君山后湖湿地、南湖生态治理修复样板工程等地进行了现场考察。

  此次湖泊论坛出版了《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发布了《中国岳阳南湖共识》,呼吁全社会“统筹湖泊管理、永续生命之湖”;组织了专家组在会前赶赴相关湖泊进行实地调研,会后将向国家相关部门呈报“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专家建议书”。 专家们建议:尽快出台或调整以流域为管理单元的湖泊保护法律法规;选择典型湖泊为试点,建立湖泊流域管理职能机构;基于试点湖泊流域管理机构执行情况,进一步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让生命之湖永续!(岳阳日报 唐忠明 刘志恒 通讯员 兰岚)